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40周年,回顧這個改革開放的過程,我們更容易從蛇口開始……

◎ 舊照:1989年7月1日,四海公園正式開放(羅沛 攝)
蛇口,是改革開放的“開山第一炮”。在改革開放初期,來自五湖四海的第一批建設者,他們駐扎此地,匯聚四海公園,探索人生新的局面,“四海公園”也因此而得名。
四海公園,始建于1987年,是蛇口最大的公園,也是中國第一批向市民免費開放的公園之一。從公園的理解層面上,四海公園第一次詮釋了開放的意義。

◎ 舊照:1989年7月1日,四海公園正式開放(羅沛 攝)

歷經三十年,伴隨著蛇口改革開放的滄海巨變中,四海公園從開始接納建設者們的夢想,到留下他們生活的故事,它承載了幾代人的生活與記憶。對于公園的生命歷程而言,三十而立,有志后方能立志,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設計思考
面對一個“三十而立”的公園,面對一個“四十不惑”的蛇口。
如何在“舊”與“新”、“過去”與“現在”、“保留”與“更新”中找到平衡點,從而建立新的關系邏輯。

四海公園的周圍,三十年間從一座宿舍變成繁華的城市圖景。高速發展的城市在塑造過程中無暇顧及生活的趣意與情感,而公園卻更愿意堅守,留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快速生長的城市與緩慢等待的公園帶來了場地的諸多問題——人群構成的多樣化、人口的劇增、時代需求的進步,功能需求的沖突、城市界面的剝離、不再流動的水、配套設施的老化……作為城市的組成單元,卻與城市慢慢形成了距離。

在四海公園的“三十而立”,我們希望消除這種距離,讓它不僅是一個蘊育我們童年的公園,也是陪伴我們終老的公園。
彈性的距離
ELASTICITY OF DISTANCE
讓公園容納與時俱進的功能,
彈性的空間讓交互距離有可變性。

◎ 左右滑動查看公園老照片

設計選取場地曾有的水田肌理與當下的城市路網,在疊加中,找到場地的路徑邏輯。
倚水而建的環園步行系統以及滲透性的網狀路徑將自然帶進生活的場景,路徑讓獨立的板塊功能重新交織、融合,非定義化的功能空間以期應對在時代進程里因社群重構不斷變革的功能需求。








◎ 重逢的路徑讓距離變得美好

◎ 公園肌理

◎ 穿林賞湖的環園“跑步道”
從形態設計回歸關系設計,服務能力的多元化彈性化,讓人們可以自己選擇交互距離的空間場所,夕陽的輝影讓城市穿過湖面變成遠焦的氤氳,晨間林下的霧氣讓自然離我只有幾步的距離,日常的尺度消納在林間的活動場地。
◎ 自由的日常距離





深圳是一個“兒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國際友好”的全民友好城市。讓每一種人群,在四海公園里用腳步丈量自己與人的距離,與城市的距離,與自然的距離,才是作為蛇口之心,對城市愿景最切實的回應。
◎ 可以交互的自然距離


◎ “看與被看”的距離






公園的厚度
TICKNESS OF PARK
公共空間不應成為割裂的孤島,
街道和公園之間應有“厚度”。

◎ 左右滑動查看公園老照片

構建公園的開放邊界,連接城市脈絡。讓游園空間形成流動的區域,有“厚度”的街頭游園模糊了公園與城市的邊界,有了相遇的可能,讓偶然的相聚產生更多的城市主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三十而立,實際上對于人而言,并非“成家立業”的一種結果,而是理解自我之后的一種人生方向的建立。對于四海而言,三十年與人的交互關系建立中,獲得了自我價值的認知后,它的方向除了單純的公共開放空間,還有一份帶著過去的故事,承接未來時光的責任。
延續,是保留還是更新。
我們在這個命題面前是謙卑的,我們希望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讓核心的情感得以保留,讓三十年的時間能夠被閱讀。
重疊的片段
OVERLAPPING SCENES

◎ 左右滑動查看公園老照片

30米高的大型藝術雕塑蓋世金牛是我國當代美術藝術家韓美林為紀念深圳的拓荒牛精神設計的。這是四海公園最核心的情感記憶點,也是深圳很寶貴的城市風貌里的人文要素。把城市的片段與生活片段以蒙太奇的手法重新組織在同一場景下,蓋世金牛與城市背景共筑天際線,用更安全的方式重塑兒時池塘田野邊嬉戲的場景。過去的故事、現在的城市與當下的生活在疊合中重現時間的流動。
◎ 向城市邁進腳步的蓋世金牛


◎ 等待日落的九孔橋








時間的刻度
THE MEMORY OF TIME

◎ 左右滑動查看公園老照片

人們喜愛在四海公園里茶話、藝棋、納涼……因為這里的每一個物件,都充滿了痕跡。一棵榕樹、一方茶苑、一片墻、一扇窗,它們是過去三十年時光的敘事里不同時間的刻度。時間是動態的,物質是靜止的,但物質是時間在空間里的投影。對物質要素的提煉可以主動化地表達,讓刻度變得更清晰,讓人的感知變得更充分。青磚瓦墻下,茶說過去,用新的情緒記錄這一刻的時間。
◎ 茶話時光




◎ 花窗下的嶺南故事


變化的風景
THE SHIFTING OF LANDSCAPE

◎ 左右滑動查看公園老照片

30年植物的力量是深入人心的。蛇口的市民曾回憶,“兒時的蛇口很小,好像就一條小路,兩旁都是荔枝林。家的前后各有一條河,中間是一片農田。”
四海公園里成片的荔枝林、落羽杉林都是屬于城市的起點,也是非常重要的符號,它們實際上是對蛇口這一片地表記憶帶有文化價值的轉譯。公園已然破碎的資源應該得到重新解讀,讓能夠喚起共鳴的植物其核心價值得以升華,形成生活與自然的交融空間,留下城市原點的時間線索。
◎ 在四海公園最大的草坪邊緣,有一顆母女樹。1990年,戴橙丁3歲生日,她和媽媽拍下第一張合影,從此之后母女每年和這棵樹合影一次。(丁增游供圖)


◎ 如同兒時蛇口回家的荔林小道

◎ 杉林之下重現的生機




濱水地區是一個城市珍貴的資源,也是對城市發展富有挑戰性的一個機會,他是人們逃離擁擠的城市生活的機會,也是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獲得呼吸清新空氣的疆界的機會。
——查爾斯·摩爾

作為灣區城市的深圳,雖然有著豐富的海水資源及濱??臻g,但淡水資源卻極少。由于城市化的高速進程,也帶來諸多水環境惡化的問題。四海公園內湖總水量約為55803立方米,是深圳少有的內向型濱湖公園。整個湖岸為硬質直立堤岸,由于大量淤泥形成的內源污染釋放造成水體厭氧,氧化還原電位較低,地表徑流含有的總氮、總磷和有機物帶來了污染,讓水和公園分離開來。

◎ 左右滑動查看公園老照片
過去的三十年里,四海公園里的2094棵樹木形成了成熟的植物群落,在高度的城市化格局下,為動物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棲息地。但遺憾的是,斑塊之間連接度的單一化,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的構成,也讓水體的生態性下降。重構健康的生態循環,讓趨近凝固的水體重現流動的光影,是此次改造中重要的目標。
蔥郁的植被柔化水陸邊界,讓更多的生物群落得以安家落戶。路徑化的導流系統與梯田式植物過濾系統讓地表徑流得以凈化,流入湖區的水質得到保障。水體循環的管網與梯田式水位布局有效控制內源污染與水質,增強水活性。


另一方面,利用枯草、黑藻等具有水凈化能力的沉水植物,給湖底鋪上綠色基底,同時投放黑魚、青蝦等水生動物及其他浮游動物,完善湖區的生物群落組成,建立穩定、適應力強、多樣性高的水生態系統,形成長久的、可持續的生態水下森林。




關于這個城市的記憶與文化,在身披鎧甲、飽受風霜洗禮的蓋世金牛雕塑面前,我們感受到了城市變遷的印記,它無聲地訴說了一場城市從海邊的田埂肌理到灣區都市的故事,而公園里的每一個人,既是聽眾,也是主角。每個人都在不斷的編織新的故事,用情感、用青春或者用自己的夢想。


項目名稱:四海公園景觀提升工程
項目位置:深圳蛇口
場地面積:13.5hm²
業主單位:深圳市南山區城市管理局
代建單位:深圳招商房地產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深圳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園林規劃設計院
創新研究院
項目攝影:陳衛國 辛琳
圖片版權:深圳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
蔡盛林、彭章華、劉沁雯、黃種勁、郭彪、邊照君、廖宣昌、黃含吟、趙貝、肖堯、黃耿生、張家源、張學財、王顯都、陸遠珍、駱建文、王本進、麥耀鋒、李巍、陳錦燕、吳聞燕、文新宇、張娟娟、朱麗倩、李碧霞